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学习园地>>正文
    让诚信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底线
    2021-12-29 17:24  

    让诚信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底线

    2020-06-30 14:33来源: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

    近日,山东聊城等地高考顶替事件刷屏网络。山东省纪委监委、省教育厅、省公安厅等单位成立工作专班,开展了调查核实。6月30日,山东省通报了聊城市两起高考顶替案的调查处理情况,46名责任人被分别给予了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,并有多名涉案人员被纪检监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立案查处。

    众所周知,高考关乎国运民生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、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专业人才,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,高考可谓功不可没。对于亿万莘莘学子,特别是平民子弟而言,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然而,从2009年的罗彩霞事件、2015年王娜娜事件、到2018年的邢高峰事件,再到近日山东聊城陈春秀、王丽丽事件,高考顶替事件屡屡曝光。更有甚至,日前有媒体披露,山东省从2002年至2009年的在读大学生中查出的冒名顶替者竟达242名。从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来看,顶替者大都有着“手眼通天”的亲属,他们可以“协调”基层民警违规出假证明,“协调”教育考试部门和基层公职人员帮忙造假、滥用权力。在他们眼里,高考也好,权力也罢,都是为自家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罢了,党纪国法、职责使命在个人私利面前都毫无存在感,甚至做人的底线也荡然无存。

    《论语》有言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 “民无信不立。”一个人若没有诚信,就没有立足之地、立世之本。上述冒名顶替事件,不仅暴露出个别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问题,也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的诚信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等思想,不论过去还是现在,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。这一重要论述,为今天党员干部弘扬守诚信的传统美德提供了遵循。

    在当前社会,“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”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,党员领导干部诚信与否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诚信主题做过不少重要论述,从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的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,自觉讲诚信、懂规矩、守纪律,襟怀坦白、言行一致,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对党忠诚老实,对群众忠诚老实,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,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、越轨。”

    当然,诚信文化不会自发、自然地形成,诚信文化建设也需要从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同步推进,尤其注重从制度层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,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诚信习惯和诚信文化。近日,《民法典》的颁布为诚信文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契机,诚信原则作为民法的“帝王条款”,终将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底线和全社会的道德尊崇,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带头学好用好民法典,争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,切实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携手共创共享全面小康的幸福未来。(赵敏君)

    关闭窗口
热点文章